观点 / 刘润 主笔 / 二蔓 责编 / 黄静
本文首发于2023年09月
今天,我们重发一篇过往比较受欢迎的文章《面子,值不了几个钱》,希望对你有所启发。
以下是这篇重发文章正文。
你说,最近油价又涨了!他说,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?这件事,我八百年前就知道了。你说,最近股价又跌了!他说,叫你别买吧?我早就说过,到这段时间肯定会跌。你说,隔壁小张的英语口语说得真好!他说,这有什么了不起的?我也就是对英语没什么兴趣,要是有兴趣早就秒杀他了。一个能够放下所谓面子的人,才有机会走出舒适圈、推倒自我的高墙,才有能力学更丰富的知识、见更广阔的世界、交更知心的朋友。
但在我看来,英文世界里有这么一句话,是描述得最为准确的。有的人说,一个人难道不应该有自我,不应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吗?当然要有。这种自我是非常重要的。它是一个人的世界观,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,也是一个人理解世界的方式。但是,ego,其实还有一个更加特殊的意思:以自我为中心。这种ego,会让一个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,第一时间就产生保护自己的想法。会让一个人逐渐产生越来越强大的自信,和越来越闭环的自洽。也会像一堵高墙一样,把一个人和别人,和世界,隔绝开来。我很早就认识ego这个单词。但如果真要说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理解这个单词的,那可能已经是30岁之后的事情了。在我写《刘润·商业洞察力30讲》的时候,我已经完成了两季《刘润·5分钟商学院》共计600多讲的内容。而且,我对自己文字的要求很高。非常非常高。我最终交付出来的东西,是在案例、起承转合、情绪、层层递进、长短句搭配、标点符号、分段,甚至在到底用“推”还是用“敲”上都花了大心思的。所以,我写东西特别慢。写完之后要改,改完之后要删,删完之后还要改。4000多字的初稿,要精细研磨成2000多字的文章,才能交给编辑团队。“这篇文章太棒了,非常完美,但如果一定要我鸡蛋挑骨头的话,如下99点,请修改。”我的天啊,你在说什么?你看懂我埋设的伏笔了吗?你知道我这么措辞的情绪拿捏了吗?你知道我在 5 条逻辑线中间取舍后选择这条的 30 个原因吗?你知道这个案例背后的背后,还有心照不宣的解读吗?可是,我这么说,真的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文字是完美的吗?其实,不是的。至少并不全是。我不能接受别人说我错了。我更不能接受我自己认为自己错了。我更更更不接受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写出来的东西还被人认为是错的。这是对我能力的质疑,是对我智商的怀疑。你是谁?你凭什么这么说?你写得很好吗?但是,30岁之后,起码现在,我真的完完全全没有了这种情绪。我似乎可以飘在半空中,看着一个名叫“刘润”的人在读编辑给他的反馈。而半空中的我,是完全没有任何情绪的。对我来说,这个名叫“刘润”的人,是“他”,不是我。我就可以心平气和地听一听编辑的反馈,推测提出这些反馈时编辑是怎么想的。我看着他们在会议室里聊得热火朝天、火冒三丈的时候,甚至会忍不住笑出声来。然后,作为一名旁观者,我就可以告诉刘润,这些反馈里,有些还是值得听一听的,很有道理,建议马上改。有些反馈,只是因为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习惯,改不改都行。我会微笑着告诉刘润,改吧,改吧。就算改不改都可以,只是习惯问题,但是你改了,就能激励编辑,让他觉得自己的建议有价值、被接纳了。虽然你花了更多的时间,但是你会收到更多的好建议,把课程变得更好。就这样,编辑针对《刘润·商业洞察力30讲》提出的反馈,前前后后多达2.3万个字。在这2.3万个字中,没有复制粘贴,没有引用,都是编辑们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反馈。30讲。我不得不死磕自己,滚动写作修改。第1版、第2版......一直改到第5版。前前后后,我花了7-8个月里的几乎所有不出差的时间,才写完30讲。但最后,我再看“刘润”的文字的时候。第5版......第1版......嗯。确实是有天壤之别。我的同事们在整理公众号文章的时候,我也有类似的感觉。他们整理的文字,最终可能会经过修改才能发布。这个时候,很多同事立刻就不干了。这些“不干了”的背后,当然是有自己的道理的。只不过很多时候,这个道理仅仅只是:你触犯到我心中的那个“自我”了。它会让人产生无所不能,无坚不摧,绝对完美的,错觉。
错觉,来自认知协调
可是,这种ego到底是从哪来的?它真的只是一种错觉吗?我自己怎么没发现?假设,你是一名高中班主任。有一天,你在上课的时候突然发现,小王没来。又跑哪里去了?你顿时就气不打一处来。这个小王,学习成绩已经够差了,还不懂得要努力。逃课,也不是一次两次了。就算是来了教室,也总是趴在桌上睡觉。于是,小王回来之后,你立刻把他拉进了办公室问,你为什么又逃课了?小王低着头,涨红了脸,也不敢看你。憋了老半天,才说出一句:老师,我是真的觉得读书没用。从小,家里的长辈,学校里的老师,还有那个不成器的哥哥都在告诉他,读书很重要,读书很重要,读书很重要!这个“读书很重要”的信息,就是小王最初的“认知”。可是,外界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。游戏太好玩了,篮球太有趣了,漫画杂志小说更是其乐无穷。这些诱惑,就是小王的“行动”。这些行动,是和他的“认知”相矛盾的。当这种矛盾发生的时候,如果不能改变行动,人们就会通过改变认知的方式,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,以达到逻辑自洽。因为读书没用,所以我逃课是合理的,是对无用功的反抗。这种“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”的力量,就叫“认知协调”。合理了,就自洽了。自洽了,就舒服了。舒服了,就没错了。没错了,就是别人的错了。你为什么迟到?因为家住得太远。那为什么不能早一点出门?因为起不来床。那为什么不能早一点起床?因为要保证睡眠时长。那为什么不能早一点睡觉?哪有人十点不到就睡觉啊。那你说该怎么办?要我说,就是上班时间不合理,应该改为每天早上十一点上班。你为什么不爱我?我爱啊,怎么就不爱了。那你为什么从来不给我买礼物?啊,咱们又不是刚认识,送礼物多俗啊。那你为什么从来不陪我逛街?唉,现在都在手机上购物了,谁还逛街啊。那你出门为什么不和我说一声?哎哟,你上次不也没和我说嘛。你为什么没完成目标?我没完成目标,不是因为能力差,而是因为环境太恶劣,敌人太狡猾。项目为什么没有进展?我没有进展,不是因为没有价值,而是因为周围都是坏人,他们都不正直。那你为什么不先想办法改变自己?因为我的出身太差,家境不好,而且社会太糟,世界不和平,我没有心思改变自己。这种认知协调的能力,就像一座高墙,一座把自己和世界狠狠分开的高墙。可是,我就喜欢待在墙里面,不行吗?我为什么非要出去?我为什么非要和自己过不去?我就觉得里面挺舒适的,我就不能在里面待一辈子吗?但是,在真实的商业世界里,在关键的成长道路上,这种想法,会成为一个重大的阻碍。一旦有一天这座高墙被外界摧毁,被锤子砸烂,你可能就会因为认知被完全颠覆,而无所适从。所以,也总有一些人会勇敢地选择走出舒适圈,推倒自我的高墙。在公司内部,在朋友之间,在这些“自己人”面前,可以透明一点。这个时代的人,真的都太聪明了。也正是因为都太聪明,我们也变得更加怕被猜透,更加遮遮掩掩。有一次,有位同学在私董会上向另外一位同学请教,问:请问贵公司现在有多少人?我猜,那个瞬间,那位被提问的同学的脑海中,大概是闪过了无数的猜测。他为什么要问我这个问题?他有没有在质疑我的管理能力?他会不会觉得我的公司太小?他是不是想看我的组织架构合不合理?他能不能从公司的人数,推测出我现在的战略方向?于是,在一个很长的“嗯”之后,他终于做出了他的回答。我们公司,虽然很小,但是每个人战斗力都很强。而且我们的影响力也不错,业绩自然也不错。你发现了吗?这位同学其实根本就没有在回答问题,而是脑补出了一个见招拆招的过程。还有一次,我在私董会上遇到的一位同学,干脆就直接不说话了。后来我问他,来私董会不就是为了交流学习的吗?你为什么都不发言呢?他说,我真的不敢说。我害怕说错,也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和劣势。小马宋老师说过一个观点,我非常赞同。他说,在内部,情商可以低一点。情商低一点,其实就是更加简单、直接、透明地和人打交道。我愿意放下我的ego,愿意搁置我的认知协调,我没有什么要维护的,也没有什么要解释的。对“别人”,对外面的世界,要多一些理解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理心。比如,有人想要约你见面,但是你工作很忙,没有时间,怎么办?他怎么这么没礼貌。我都说了没时间,还非要问那明天呢。我都说了明天有约了,还非要问周末行不行。我都说了没时间、没时间、没时间了,还没数吗?但如果是同理心占了上风,你就会觉得,嗯,这人确实挺难约。这个时候,你可能就会说,您别客气,不用那么隆重,有什么事儿,咱们微信随时沟通。我有一个特别大的毛病,就是时间管理的不是很好,太忙了,欠了很多账,咱们微信直接聊,效率也高一点。没人会吃饱了撑着,想着来投诉你一次,来骂你一顿。如果他真的来了,说明他真的是忍不了了。而他的背后,也许还有十个、一百个极度愤怒,但懒得来骂你的人。他们想要的,其实就是情绪被理解,反馈被看见,问题被解决。所以,你要做的,是认错,然后行动,并且在截止时间告诉用户,问题已经全部解决。
在里面活得越久,你会越习惯,越舒适。但是,也会越封闭,越狭隘。人要花20年的时间来建立自我,然后再用40年的时间来打破自我。所以,二十弱冠,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,五十知天命,六十耳顺。就是听到了一些不中听的话,不会再像年轻时那样血气方刚,拍案而起,而是心如平湖,洗耳恭听。
推荐阅读:
《到底什么是商业模式?》
《和优秀的人共事,不用太在乎他们的自尊》
《从员工到管理者,需要经历的三次跃升》
*我们的使命:降低商业知识的认知门槛。
品牌推广 | 培训合作 | 商业咨询 | 润米商城 | 转载开白
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